姓名 | 张健 | 导师近影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67.7 |
导师类别 | 博士生导师,学院教师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学位 | 博士 |
毕业院校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个人简介 | | | |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著有《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民意表达与危机治理》、《当代电视节目类型教程》等专著、教材;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传播、新闻传播史论、广播电视新闻学。 | | | | | |
研究方向 | |
获奖情况 | 荣誉 | |
科研 | | | | | 1.专著《民意表达与危机治理:2010年网络舆论热点案例评析》,苏州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 2.专著《自由的逻辑》,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年; 3. 论文《从“开年大戏”探央视竞争战略》,第十一届苏州市新闻传播理论作品奖二等奖,2012年; 4.专著《徘徊在“教堂”与“国家”之间》,获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年; 5.专著《徘徊在“教堂”与“国家”之间》,苏州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 6. 苏州大学第七届苏鑫奖科研奖,2009年; 7.论文《破解电视频道经营中的电视剧迷思》,第七届苏州新闻奖/新闻理论作品奖二等奖,2008年。 8、论文《复合型依赖叙事视角的形成与得失》,第六届苏州新闻奖/新闻理论作品奖一等奖,2007年。 | | | | | |
教学 | |
科研项目 (近年) | | | | | 1.主持“新媒体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 2.主持“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民意调查与政治(1932-2008)”,教育部社科项目,2011年; 3.主持“央视频道集群的品牌化建设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012年; 4.主持“中国新闻业编营分离制度研究:以美国为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2007年; 5.主持“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与网络执政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 6.主持“地方公共危机中的传播引导研究”,苏州市社科联项目,2011年; 7.主持横向项目“泰兴市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研究”,2011年。 | | | | | |
科研成果 (近年) | 论文 | | | | | 1.《行动逻辑对社会结构的呼唤与转型:西奥多•罗斯福之成为“首位传媒总统”原因探析》,《新闻大学》2015年第2期; 2.《是“探照灯”还是“闪光灯”?美国进步运动期间publicity的意涵变化简析》,《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2期; 3.《模拟投票1824年在美国出现的制度前提与历史语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2期; 4.《学科边界•学术共同体•知识想象力: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追问》,《现代传播》2015年第8期; 5.《“科学民调”隐含悖论:现代民意调查方法1948年遭遇首次“滑铁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2日B02版; 6. 《被取样方法所忽略的民意波动:1936年<文学文摘>民调“滑铁卢惨败”之再解释》,《中国传媒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14年第4期; 7.《警惕热播动画中的媒介暴力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17,B02版; 8.《信息模式与故事模式的异同分析》,《新闻大学》,2013第6期; 9.《应对老龄化:传媒的建构危机与转机》,《中国电视》2013年第9期; 10.《埃米尔•胡尔亚:美国政党民调的先驱》,《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2期; 11.《编营分离制度为何可能被逐利的美国新闻业主接受》,《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12.《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13.《中国传播学:概念的演进与意涵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7期; 14.《美国进步主义时代资本对新闻业的控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6.13;A07; 15.《网络春晚:对传统电视“春晚”模式的解构》,《中国电视》2012年第2期; 16.《从“尴尬的亲戚”到“高高在上的主人》,《新闻大学》2010年夏季号; 17.《报业企业制度转型的新闻学意义》,《新闻大学》2009年秋季号; 18.《话语型态与问题意识:中国传播学30年发展研究的再研究》,《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19.《便士报“传播革命”与报刊“第四权力”的确立》,《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0.《社会转型与“超稳定结构”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21.《开年大戏:电视剧盛宴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电视》2011年第3期; 22.《奇观化•话语冲突•媒介素养》,《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 23.《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传媒的过程与悖论》,《中国电视》2010年第4期; 24.《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文学节目的生存悖论》,《中国电视》2010年第7期; 25.《“华丽转身”背后的扬弃与继承》,《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 26.《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大学》2008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27.《编营分离制度在我国新闻业出现的社会背景与功能分析》,《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8.《30年之后:中国电视节目转型的繁荣与困惑》,《中国电视》2008年第12期; 29.《大众文化生成机制的转型》,《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 30.《对简单美好、至情至爱的真诚咏叹》,《中国电视》2011年第6期; 31.《广告业制度化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中国广告》2008年第1期; 32.《新闻生产的时效、利润与制度选择》,《新闻大学》2006年春季号; 33.《破解电视频道经营中的电视剧“迷思”》,《中国电视》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影视艺术》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34.《复合型依赖叙事视角的形成与得失》,《中国电视》2006年第10期; 35.《故事化:是对文化知识的去蔽还是遮蔽?》,《中国电视》2007年第4期; 36.《象牙塔里绽放的玫瑰?》,《中国电视》2007年第2期。 | | | | | |
专著 | | | | | 1.《自由的逻辑:进步时代美国新闻业的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2.《民意表达与危机治理:2010年网络舆论热点案例评析》,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2月版; 3.《当代电视节目类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4.《徘徊在“教堂”与“国家”之间》,南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5.《网络传播学》(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 | | |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 | | | 2013.2-2014.2,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 | | | | |
其他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