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陈一 | 导师近影 |
性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80.2 |
导师类别 | 硕士生导师,学院教师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学位 | 博士 |
毕业院校 | 复旦大学 |
个人简介 | | | | | 陈一,江苏镇江人,现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获博士学位。 | | | | | |
研究方向 | |
获奖情况 | 荣誉 | | | | | 2015年入选“第二届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 获2012-2013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 | | | | | |
科研 | | | | | 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 2012年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 | | | | |
教学 | | | | | 1.2013年主持苏州大学教改项目“高校应用文科学生探索式、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传媒实务’课程的改革为例”; 2.教学论文《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兼论“传媒实务”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唯实》2015年第5期; 3.2012年获苏州大学教学奖“建行奖教金”; 4.2008年以来,指导“䇹政学者”一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多个。 | | | | | |
科研项目 (近年) | | | | | 作为主持人、负责人的纵向项目: 1.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研究”(14CXW042); 2.2013年苏大博士启动项目“西方纪录片理念与操作的接受史研究”(RB14200112); 3.2012年团中央项目“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13YB076); 4.2011年江苏省社科“国外纪录片理论在华传播研究” (11TQD012); 5.2011年教育部青年项目 “误读、挪用与吸纳——国外纪录片理论与流派的中国化研究”(11YJCZH017)
作为主持人、负责人的横向项目: 1.2016年苏州新媒体影响力测评; 2.2015年苏州互联网年度报告; 3.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4.2012年苏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课题“媒介变革与城市创新发展——苏州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 | | | | |
科研成果 (近年) | 论文 | | | | | 独著或第一作者论文: 1.《雷蒙威廉斯传播思想及其生成脉络简述》,《新闻大学》,2009年第一期; 2.《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几点反思——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声屏世界》,2009年11月; 3.《纪录片在香港》,《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10月转载); 4.《论电视纪录片研究的新取向》,《现代传播》,2011年第7期; 5.《不同文本如何讲述“保姆故事”——<黄山来的姑娘>与<远在北京的家>的再解读》,《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6.《中国当代纪录片中的国家话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1日A8版; 7.《当代中国纪录片美学变化的背后——一个批判的视角》,《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8.《电视纪录片美学变化的逻辑》,《中国电视》,2013年第3期; 9.《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陈一、王彤、曹圣琪《青年探索》,2013年第6期; 10.《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 11.《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思与行》,《中国电视》,2015年10月; 12. Doing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Book Series of Critic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and Public,2016(1); 13. 《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经济导刊》,2016年2月。 | | | | | |
专著 | | | | | 专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与再现》(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11月)、《拍客:炫目与自恋》(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教材《电视纪录片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 | | | | |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 | | | 2009年5-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学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 | | | | | |
其他信息 | | | | | 2011年以来先后为中央部委,江苏省多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讲授“新闻发言人与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与媒体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等课程数十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