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指导交流会在学院二楼学术活动中心举行,校团委副书记徐美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夏凤军,团委书记王雁冰出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团校成员以及17、18级班长和团支书参加。会议由夏凤军主持。
学院三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依次分享了实践创意经验。“重走运河路”大运河文化遗产考察团的钟威虎从主要内容和创意亮点两方面展开,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传播学与历史学交融、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古代价值与当代意义兼具的创新团队。“我在苏州修文物”实践团队的刘晓洺从方案主题与目的、创意简介和亮点、活动步骤、团队架构以及活动意义等角度,依托精心拍摄制作的宣传短片,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现了团队成员们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行之有声”志愿服务团队的马国元则从感人至深的记录短片展开,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团队建设的缘起、初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深入持续推进品牌团队的构想。
徐书记对三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对我院同学积极申报、认真落实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要长期做、坚持做,形成品牌效应,融合各类资源,提升层次和水准,走精品化道路。针对实践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性的问题,她建议应认真考虑实践地真正需要的东西,团队成员要思考项目能否给当地带去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更切实的帮助,打通不同专业,请教专业老师,结合地方文化,从历史源头与现实价值等多方面出发,发现典型。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吸纳多个专业的学生,加强“走出去”的意识,尝试与当地智库结合,敢于设想更高更远的立意。
随后,徐书记从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实施现状、存在问题、思考建议、校级时间活动总览、实施路径以及体会等多角度,依托我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围绕“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引导同学们学会打“组合拳”,学习前人经验,打造一批质量高、凝聚力强、社会效应好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