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传媒学院广电类学科竞赛推进会在学院5148报告厅举行,本次推进会邀请了广电系主任杜志红教授主讲,学院景深工作室成员和16级、17级、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推进会。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夏凤军主持。
夏凤军结合本学期学院推行的分类培养“成长陪伴计划”,重点阐述了大力推进学科竞赛的初衷。他希望通过学科竞赛的推进让学院广大同学学有所获,在提升专业获得感的同时,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杜志红教授首先指出参加广电类比赛需要学院的重视推进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出彩的成绩。他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曾经带领过的小组团队参加广电类学科竞赛的经历,从组队、确定选题、申请资助到参赛评奖的点滴故事。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比赛时,有100所高校参加,200多个作品,最后入围作品19个,而学院的参赛作品入围了3个,其中一个作品还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大奖。由此可见,我院历来人才济济,同学们也不乏参赛获奖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我院学生近几年在广电类竞赛表现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杜老师分析道:一方面由于学院在组织和引导方面的力度较小,另一方面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强,很多学生在参加此类竞赛时,往往仅是拿出平时在课堂上的作业,缺少了针对性。
对于如何拍出优秀的作品,杜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首先,作品主题不能灰暗、晦涩,至少结局要光明,作品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其次,要求同学们在摄像、剪辑等基础性技术方面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例如拍摄时镜头不能倾斜抖动,或者画面模糊不清。在处理声音时,不能滥用音乐,不要让背景音乐的声音盖过人物对白,要让作品保持一定的艺术美感。
此外,杜老师还分别就参赛较多的两类作品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一类是剧情片,剧情片对演员的要求较高,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精准到位,建议参赛同学邀请具有一定表演功底的人参演,可以与校外的组织进行对接,或者邀请苏州大学东吴剧社的同学参演。另一类是纪录片,纪录片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时间的跨度能够体现人物的命运感和历史感。杜老师分享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传媒大学曾经拍摄过一个优秀的作品,该作品是一部长达40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与她年轻时的初恋情人在跨越了五十年的时间后再次相见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命运感,整部作品极具感染力。这个作品是当年中传力推的一个项目,并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作品获奖后还可以获得很高的奖金,奖金反过来又能激励引导同学们多加参与竞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杜老师提出同学们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参加比赛,主动找老师进行指导。对此,杜老师将老师们形象地比作寒山寺的钟,需要同学们主动来敲打才能发出雄浑饱满的钟声。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参赛的目的与要求,也收获了制作作品的技巧与方法,希望传媒学子不断提高自主性与积极性,在赛场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