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 自我校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以来,通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Planning,课程代码:00361001,36课时,2学分)课程教学已运行近三年时间。在广泛调研、听取学院(部)师生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一轮教学计划调整政策,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课程调整为两门课程: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Career Planning Guide,课程课程代码:00361005,18课时,0.5学分);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Career Planning Guide,课程课程代码:00361006,18课时,0.5学分)。课程性质仍为通识必修课。现编制教学规划如下: 一、总体原则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是本课程开设的纲领性文件。 苏州大学《关于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制定学分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苏大教〔2010〕18号)以及《苏州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工作推进方案》(苏大招〔2012〕1号)的相关政策是本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依据。 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作为开课单位,根据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统筹本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各学院(部)根据中心要求,具体实施本课程在本学院(部)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 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 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教学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建立与学业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具体理论教学(9课时)内容包括: (1)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 (6)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具体实践教学(9课时)内容包括: (1)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形成职业发展决策。 (2)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就业能力提升与求职过程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具体职业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同时,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具体理论教学(9课时)内容包括: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的要求;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就业信息搜集; (5)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6)求职礼仪; (7)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8)面试后注意事项; (9)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0)求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及权益保护。 具体实践教学(9课时)内容包括: (1)职场人物访谈; (2)撰写与制作个人简历。 四、教学模式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于第一学年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于第三学年春学期开设。 2、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3、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4、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等方法。 5、秉承教学改革精神,积极调动一切有益资源,允许同一课程多师资授课,允许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精英等客座人员为主讲人。 五、教学管理 1、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牵头成立苏州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统筹教材编撰、教研活动、教学效果评估、教学中期检查、课程考核等教学管理工作。 2、各学院(部)成立大学生生涯教育教研室,明确负责人与工作机构人员,具体负责本学院(部)师资队伍建设、外聘教员统筹、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等相关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应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置与讲授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教学文档和管理文档。 3、各学院(部)应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意见,严格执行各行政班生涯委员遴选制度,生涯委员应积极履行好本课程教学信息员与行政小助手的职责。 六、课程考核、成绩与授予学分 1、课程考核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统一布置、统一命题、统一出卷、统一批阅。 2、考虑课程的特殊性,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主要参照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核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的学习成果为专业探索(含学业规划与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学习成果为《职业生涯规划书》。 其中,平时考核占30%,由各教研室打分,并提供考勤以及课堂表现佐证;期末考核占70%,由生涯中心统一批改实践报告得出成绩,并按教学要求归档相关材料。 3、以上成绩相加,得出学生个人本课程的总成绩,成绩合格的,授予规定学分。成绩不合格的,根据学校规定补考或重修;学生有缺勤达到6课时的,直接取消考试资格,随下一年级重修。 七、本教学规划从201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其解释权归苏州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 以上为宏观方案,我中心将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会召开相关会议具体商讨与落实,请各学院(部)关注网上通知。 特此通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