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时而动如脱兔,时而静若处子,坦言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没有新闻专业的院校坚决不考虑的她始终坚定自己的新闻理念,她笑言,“激进也好,理想化也罢,不管过多久我都不会变。”她叫王梦溪。
她,身边的朋友都这样评价她,她认真,她严谨,因为爱新闻对自己近乎苛刻,他们讶异她似乎源源不断的精力,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听过她说的同一句话,“我对与新闻相关的一切事物抱有持续不减的热情。”她叫郭苏妍。
2010年4月1日,“2010年广州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活动全国100人晋级名单出炉。凤凰传媒学院的郭苏妍和王梦溪两位同学均以网络联署前20名的成绩成功入围。
从1080人中脱颖而出
王梦溪和郭苏妍分别是凤凰传媒学院09级和08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生,同时,她们俩又共事于《苏大青年》编辑部,由于对新闻由衷的热爱,在获知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之初就积极参加了报名。
由于评选第一阶段注重对个人影响力的考察,报名开始之后,报名者必须获得1名理事推荐,区域联盟主席团提名或者是获得两封名家推荐信,达到以上三项条件中的一项,才能获得“有效参选人”资格,晋级第二阶段的角逐。因为理事推荐和区域联盟主席团推荐的名额实在有限,大多数同学只能四处找教授或者学校领导写推荐信。“那段时间可把我累坏了,准备的时间又短,我们好多人新区本部两头跑。”王梦溪回忆说。
在她们看来,就算冒昧去找自己根本不认识的领导写推荐信也不算什么,最考验人的莫过于那长达十天的网络连署。入围的同学需得到一定数量的网络支持,与其他选手比拼人气。全国有1080人报名参加,只有连署数量前20名的同学可以直接晋级,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郭苏妍告诉记者,校内、QQ、手机…她们发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关系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我们的目标就是直接晋级训练营。”
为了增加网络连署的人气,“那段时间我天天熬夜,脊椎病都发了。”王梦溪笑笑,“不过有付出还是有回报的。”最终,郭苏妍和王梦溪分别以1090票和1064票位居网络连署的第十名和第十五名,成功晋级。
这是一场持久战
这次选拔指定平台为中青在线博客,网易博客,新浪博客,人人网,搜狐博客。只见连日来上述网站“我推荐XXX”的文章层出不穷。选手们的拉票范围也从开始的身边人扩大到“远方的他们”和身边人“远方的他”。
“整整十天”,郭苏妍告诉记者,网络连署的这十天里她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她每天都在找人帮自己投票,家人到同学,从同学到师长,从身边的朋友到朋友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的麻烦别人,“其实在网络连署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有段时间翻翻自己的手机通讯录,你都找不出一个还没帮自己投过票的人。”
“一开始还只是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人,觉得不好意思,越往后就彻底变成厚脸皮了。”王梦溪笑道。在连署过程中,她们会碰到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们的某位朋友请宿舍的人帮自己投票,结果别人已经通过其他的人际关系网帮自己投过票了。同样,她们也面临着很多的尴尬,因为一开始并不知道所有连署到的人都要求提供他们的电话号码以防止刷票,确保比赛的公正性,“我的1090票里面有80%的人我并不认识”, 郭苏妍坦言,“当时已经好几百个日志已经发出去了,我们又开始一个一个重新把它们翻出来,再通过同样的途径去打听他们的号码。”
郭苏妍比王梦溪大一届,是王梦溪的直系学姐也是她在《苏大青年》的“老大”,她却戏称郭苏妍为“孩子”。在她眼里,郭苏妍不是学姐,而是朋友。她们可以为了一个选题或者是一篇文章大动干戈,也可以坐在一起畅谈理想憧憬未来。
王梦溪告诉记者,“是她(郭苏妍)告诉我做新闻就得厚脸皮。”她们为了一个采访,可能要跑无数次。为了约一次稿,可能要打无数个电话。面对着这样的机会,“既然都参加了,既然已经努力到这一步了,当然要坚持下去。”王梦溪表示。
到网络连署的最后一天,连署在当晚12点钟截止,所有人都在挤破脑袋往前追,前二十名里无论哪个人随时可能被某一个后面的人取代,票数猛速增加,竞争激烈到了空前的程度。郭苏妍说自己一刻不停的在复制粘贴,增加连署,手由于紧张不停地发抖。“整个宿舍就我的键盘和鼠标啪啪啪地在响。”那一个晚上,她都没有睡着。
一次亚运会,欠了很多人情帐
每位选手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支持。校园媒体,同学,朋友,师长,都在选手们的关键时刻送上一份份支持与鼓励,给予他们力量。
很多平时交情并不深的朋友,在此刻也显示出了他们极大的真诚和力量,他们放下了自己手头的事情,有的放弃了晚自修,有的从图书馆赶回来,帮自己拉票。“有些人,真的,我自己都没有想到。”郭苏妍表示,“我感觉自己欠下了很多的‘人情帐’”。
“李易真都帮我投票了。”郭苏妍很开心的告诉记者,之前因为采访过英语口译名师李易真,与之有过一面之缘,当时真的是为了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我知道他很忙,但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给他发了条短信帮忙。”没想到的是,他不仅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和译阁乐名师博客里分别帮自己投了票,而且撰文极其认真,还提及到了自己曾经的采访。
城市学院的老师知道在郭苏妍网络连署争取亚运会记者这件事后,立刻帮其投票,并且发表日志动员城市学院的全体同学帮他们拉票,“真的很感动。”郭苏妍说道。
王梦溪则表示,“患难见真情。”在整个连署的过程中,王梦溪和郭苏妍一直竭力保持在前二十名,“不想再最后一天被人家挤下去,不然所以得努力都功亏一篑了。”她始终记得网络连署的最后一晚,她忙的手足无措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半使,还是看着所有人的票数飞一般的猛涨,最后,她和宿舍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四个人同时登录她的账号,一起发连署。四个人一直奋战到连署停止的最后一分钟,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们都疯了,她们跟我一样激动。”
选拔结束了,但是这些天来的情景依然鲜活。眼前的这两个女孩子,提到四月份下旬的广州训练营之行显得异常开心,用她们俩的话说,“总算没白忙活。”能不能真正投身到亚运会的报道还不是最重要的,她们相信,在训练营里,“我们会认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会学到很多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