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同学对亚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沙龙伊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见解。有人认为亚文化就是指像情色文化等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也有人觉得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吸引人的文化,如动漫、Cosplay等。对此,马中红教授给予了解释。她说自己当初注意到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情色、恶搞文化等“新鲜事物”产生了思考,然后开始接触并慢慢发现了这些文化纷繁复杂,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的亚文化目前处于初创阶段,我们平常看到的只是一些从社会学等中衍生出来的表层的东西,在传播学、文化等方面还是很空缺的。“就我自己的理解,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青年亚文化的话,那就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符号化的文化。”马教授如是说。
马教授说,青年亚文化可以解析为三个词:青年、亚、文化。青年是指9~18岁的孩子,文化具有多元性,有主次之分,而亚即次。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由于内涵上有一定的冲突,仅仅从年龄上无法将它们分割开来的。她认为当前青年亚文化中比较突出的有追星、“腐女”、同性恋等,这些亚文化表现与主流文化本来就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想颠覆一些东西,但是由于主流文化掌握了话语权,因而亚文化会引起一定的道德恐慌。她说她个人认为亚文化永远不可能取代主流文化,因为亚文化是阶段性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无限制的夸大亚文化的力量。有些亚文化体现的青少年的创造性,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有些是不太健康的,我们也应该予以打击,但这些不能一概而论,引起道德恐慌时没有必要的。
谈及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群体,马教授认为青年亚文化与青年人的心理特征有关,青年人处在叛逆期,希望那些可以表现自己个性的元素得到认同,但是这是一个很难被社会接受的事物,所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就尝试用想象的方式去解决。目前,亚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发展趋势任何人都是很难预测,它有可能自生自灭,有可能被主流文化“招安”,也有可能徘徊在主流文化和商业力量中。马教授说:“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青年亚文化,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它,鼓励青年人创造。”
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看法,同学们节目现场还就“腐女族”与“反腐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马教授对双方的观点做了点评并谦虚地表示,青年亚文化这一课题仍在研究中,还有很多内容有待研究,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青年亚文化。
(本报记者 杨东 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