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2:30,电影《上海公园》导演黄凯见面交流会在文综3205教室举行。本次见面会由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影剧院管理中心、影响资料研究中心及姑苏晚报主办,凤凰传媒学院协办。
黄凯,是一位年仅25岁的上海新晋电影导演,《上海公园》是他的首部电影长片。该片最终于2008年完成,入围08年第30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作为一名80后,黄导和在场同为80后的大学生朋友们讲述了一段80后自己的故事。
交流会伊始,现场播放了《上海公园》的预告片及代表短片《但我知道》,片中或流动或黑白或竞争的手段让大家见识到了这位新锐导演的独特理念,心中的敬佩之情不由油然而生,激发了大家的无限热情与兴趣。
欣赏完短片,黄导开始和大家展开了交流。他用一组照片分享了他《毕业前四年和后四年》的故事。黄凯导演谈吐幽默,娓娓道来,一张照片就是一段故事、一次经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他首先讲述了曾参加过20多次电影节,对自己的电影生涯有重要意义的短片《但我知道》的点滴故事。该片是他大三时视觉造型艺术的期末作业,当时老师要求“非常规”,于是他打破了惯常的题材,将视角转向“与自己年龄有差距”的一种状态,探寻那种“迷失,迷失中又有希望的感觉”。他鼓励大学生们多拍,多做片子,坦言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认可,既使自己被关注了,带来了荣誉,又能让自身感知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接着他回忆了自己05年开始的那段“上海公园之旅”,1年多前期的准备,近1年的拍摄,长时间的后期剪辑配音,那一幕幕,他都历历在目。据悉介绍,《上海公园》的拍摄得到了黄导母校——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大力支持,校方提供了专门的排练房,相应的设备,同时也解决了资金问题。谈起电影的配音,黄凯导演无不自信地说:“这个电影的配音一定是国产片中最好的。”这源于他对真实的追求,他认为电影要接近生活,要记录瞬间的真实,人说话时喘息呼吸的感觉都要一一还原。所以《上海公园》的后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配音,克服了各种困难,以求那种真实的效果。黄导还勉励大家要多去尝试,他以一个跟随汽车拍摄的镜头为例,表示学生时代自己也曾认为这样的镜头很难拍,但当自己真正拍时,发现“其实很简单,租赁一个器材就行。”多拍,多实践才是硬道理。
黄凯导演的讲述朴实、真挚,进入互动环节后,他有问必答,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疑答惑。他建议大家尝试去拍一些“与自己年龄、生活有距离的题材,去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状态”, “好玩和有趣”是他认为拍片最关键的因素,只有自己觉得拍的东西有趣,有了兴趣才能将片子拍得最好,达到自己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