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闻采写编,提高新闻业务能力,6月9日,新闻系举办了“满足好稿件的N个角度”专题讲座。大学新闻社特邀苏州日报市域融媒一中心总监的宋治国主任,以他20余年新闻专业经验,结合中国新闻奖案例与一线采写教训,为同学们分享打造优质稿件的关键角度。本次讲座由宋主任主讲,贾鹤鹏教授主持,2023级新闻班与新闻系其他同学在教室集体听讲交流。
宋治国主任从党报编辑部视角出发,讲解编辑部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好稿子以及如何把普通稿子变成好稿子。他以《苏州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甩掉一只马桶有多难》为例,指出常规题材的破题关键在于“平视报道”。该稿件避开宏大叙事,以普通村民的口吻自然引出农村厕所改造的民生价值,凭借事件典型性与干净行文脱颖而出。他强调,当下不少党报稿件仍困于“官话套话、语言空洞”的窠臼,而真正动人的报道,应像“聊家常”般切入。
“导语是文章的眼睛,写砸了读者连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宋治国以星巴克落地昆山的报道为例,分析其虽揭示外资信心与地方咖啡产业的深层关联,却因导语缺失“时间要素”(5W中最基础的When)而与中国新闻奖失之交臂。
谈及如何让专业内容更“接地气”?宋治国以《苏州日报》获得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朵“吴江云”花开全国123地》为例,称赞其将工业生态管理这个陌生的名词通过“看护森林”的比喻更加形象,让读者理解云平台的作用。他建议,在科技新闻相关的写作中,同学们也可以适当采用修辞使文章更通俗易懂。
“AI可以辅助写稿,但替代不了记者的脚力与眼力。”宋治国以常熟首末站排队报道为例,强调“鲜活语言来自现场观察”。他警示:“长期依赖AI写稿,最终会忘了怎么自己动笔。”刘国梁落泪的新闻特写就是AI无法取代的鲜活语言的典型案例——记者通过“手指摸索讲稿边缘”“眼角湿润鞠躬”等细节,用短句与差异化动词(如“落泪”“起身”“鞠躬”)构建画面,堪比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之”字各异的精妙,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文字是需要记者在现场细致观察的。
面对“地市媒体缺乏典型题材”的困境,宋治国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清退362个工作群 为基层干部松绑》为例,指出“切口要小,贴近性要强”——该稿抓住张家港清退服务群的小事件,深入探讨体制机制减负,以“小场景”反映“大治理”。类似地,疫情期间《跨省“好邻居”连线保春耕》的报道,从跨区域协作的细节中挖掘出“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证明“县市版块也是新闻富矿”。
根据长期以来的编辑工作经验,宋治国总结了编辑六字诀:“慎(政治表述)、减(删繁就简)、加(细节润色)、准(表达准确)、磨(反复修改)、核(沟通很重要)”,强调“好稿不怕改”,“采访不实、写稿必误”。他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新闻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在讲座最后,宋治国解答了现场参会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如何怀有“大格局”的同时让稿子脚踏实地的疑问,宋治国认为“新闻写作没有捷径,唯有‘专业专注+转变思路’”,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唯有扎根现场、打磨细节,才能让稿件既“沾泥土”又“带露珠”,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
拟稿:石 玉
校稿:贾鹤鹏
审稿: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