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张梦晗教授课题组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人文社科通讯》)发表题为“Social bots shape public issue networks in China’s dual-carbon agenda: a network analysis using MRQAP”的研究论文。研究考察了社交机器人与传统媒体在“双碳”政策传播中对公众议程网络的相对影响力与情感叙事差异。论文作者为苏州大学林瀚、张梦晗(通讯作者)、亓雪和沈文乾。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子刊,致力于出版人文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该刊同时被A&HCI与SSCI收录,在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位列JCR社会科学分区Q1(近五年影响因子为3.7),中科院人文科学一区。根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指数,该期刊在人文学科-多学科领域的409种期刊中排名第3,在社会科学跨学科领域的265种期刊中排名第1。
当下混合媒介生态中,人类与算法智能体正共同塑造网络话语。在社交机器人广泛介入公共传播、重塑议题生态的背景下,厘清其对公众认知的实际影响已成为数字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张梦晗教授课题组系统比较了社交机器人与传统媒体在“双碳”政策传播中的相对影响力与情感叙事差异。
研究基于网络议程设置理论(NAS),运用MRQAP、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计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性地提出“混合议程设置动力学模型”(Hybrid Agenda-Setting Dynamics Model)作为理论框架,揭示了社交机器人与传统媒体影响公众认知的差异化机制。研究不仅展现了传统媒体和社交机器人各自的议程建构路径以及对“我们头脑中的画面”的影响,还比较了二者在情感、立场、叙事、关联网络等属性议程设置上的差异。研究证实了社交机器人在塑造公众认知网络上的强大议程设置影响,拓展了我们对自动化行为体在当今混合媒体生态系统中作为有影响力的议程构建者的理解。此为张梦晗教授课题组系列研究之一,先前关于算法智能体的研究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CSSCI权威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SSCI一区、二区期刊发表。
撰稿:陆雩霞
校稿:朱 飞
审稿: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