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博网页

时博网页

当前位置:首页  时博网页

传媒学院举行“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主题讲座

时间:2025-03-13 浏览:10 设置

为助力同学们更为透彻地领悟深度报道,培育契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新闻专业人才,310日下午,新闻系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著名深度期刊《中国新闻周刊》原常务副总编辑陈晓萍在线主讲,由贾鹤鹏教授主持,2023级新闻班在教室集体听讲交流,新闻系其它师生分别在线参与。

陈晓萍总编从新闻系学生迷恋“写故事”的现象切入,首先为同学们阐释了深度报道的内涵,她指出,深度报道是认识世界(社会)的一个分析框架,是一种将思维体系与写作嫁接的报道方式。她以药家鑫案的报道《审判》为例,具体展示了互联网时期如何在一个案例中挖掘深度报道的题材。在这一案例中,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现出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

谈及如何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陈晓萍总编着重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点。首先,一定要记住事情的复杂性,呈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并不难,难的是对这个事实做判断。其次,事实的深度是不断挖掘和揭示的过程,而非简单采访就能一蹴而就。第三,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既需要更多现场采访,也需要多方核实查证各种信息资料,否则很难把事件推向纵深。

接着,陈晓萍将话题转向深度报道中如何讲故事。她以引发争议的报道《地铁一号线的北京故事》作为切入点,抛出 “万事皆可特稿吗?” 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她认为,不要让故事成了逻辑的敌人,深度报道必定是讲故事的新闻,要挖掘新闻的样本意义,构建“故事—样本—意义”模式。

随后,陈晓萍对鲍毓明案等性侵案的报道为例,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热点事件为何经常发生“反转”,并从深度报道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方案。她认为,面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记者做深度报道要充分挖掘动态事件,在具备敏锐视角的同时保持人文关怀。她还介绍了渐冻症患者、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推进渐冻症药物研究以及药瓶集采的热点事件,进一步向同学们讲解如何用故事拓展报道的深度。

最后,陈晓萍解答了现场参会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如何避免带着意义讲故事的问题,陈晓萍认为要学会根据现实情况推翻自己的看法;而对于如何避免过分的同情心干扰对事实的判断,陈老师指出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再做出判断。

拟稿:邵   艾

校稿:贾鹤鹏

审稿:张   健


返回 原图
/